近期,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墨汁粉条……一系列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陆续被曝光,人民对食品的态度由“民以食为天”渐渐向“谈食色变”转变,食品安全乱象丛生。 中国人民好不容易解决了能不能吃饱的问题,却又不得不开始担心会不会被“吃倒”。到底是什么让中国消费者陷入食品安全的恐慌?谁又该为此负责呢? href!= title=> “柠檬黄”、“玉米香精”和成的面是用来制作玉米馒头的;为增加甜度和香度会加一些糖精和香精。 向钱看”这种不可取的心态正在慢慢地代替“向前看”,很多食品生产商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置消费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于不顾,在巨额的利益面前泯灭了良知。另外,随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类对于食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许多企业为保持市场的占有率,乘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为公众的健康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由于我国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分布散,规模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的水平较低,的确为食品的监管造成了很大难度。但是,我国监督管理体系本身存在的漏洞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近来,我们得知食品监管部门频频出现“马后炮”,似乎他们已习惯了“权威媒体揭露、相关领导表态、几个部门突击、若干人员服罪、过段时间冷却”的五段式套路。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匮乏,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消费者品牌意识过重,大多数人在购买食品时更愿意选择大规模的公司的产品。许多消费者认为,市场具有淘汰机制,能够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的企业必定是可以信任的。全文阅读 从田间地头、到餐馆工厂,任何一个人都依赖这个食物链条,任何一个人都是食品安全事故受害者,谁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害人终会害己。 当餐桌变成一场危险品的盛宴,全社会的人都应该反思,商业社会之下,短期的逐利背后显示了整个社会的浮躁和暴戾之气。 每个人的食品都是或者至少部分由他人提供,食品供应链背后,真正让人不安的其实是“人链”,是人际之间的纠结。食品把人连接在一起,人们却因食品而彼此猜疑。 比起北京猪肉毁掉了巴西雨林这种有点遥远的饮食伦理问题,《Fast Company》杂志的“蝴蝶效应”这个栏目名称更能准确反映现实,这个词汇无比准确地描述了构建于高度复杂分工之上的现代社会的特点。